全国服务热线:

0572-3332560

改革开放40年我国油脂行业的发展特征

2019-02-25 11:24:16

蒋新正

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,作为从事油脂工作38年时间的一名老兵,从一个侧面也见证了我国油脂行业的飞速发展。总体来说,我国油脂行业一直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,一步一步地稳健发展,40年的发展,可以总结为四个重要阶段:

 
1、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
 
1980年时,城市里居民食用油的供给还是“凭票供应”,每人每月4两油。粮油供应是我国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。1988年时,随着粮油作物产量的“四连增”,以及国家在粮油行业实行双轨制,国家有步逐地放开了油料和食用油的进口,以进口大豆、菜籽和棕榈油为代表,以及金龙鱼食用调和油的诞生,结束了中国城镇居民长期食用散装油的历史,食用油行业禁闭了40年的国门被打开,中外合资、外商独资、民营资本等多种资本成份纷纷进入食用油加工行业,结束了国有油厂独霸天下的局面。
 
这一时期的油脂科研主要围绕着“吃干榨净”,即鼓励“多出油”,以满足国内居民的基本生活所需,科技主要在出油上发力,如各种型式的浸出器、DTDC蒸脱机、长管蒸发器,以及各种油脂精炼设备和技术的开发研究等。
 
2、由粗放型加工向提质增效发展
 
邓小平南巡讲话后,我国油脂行业开始进行“提质增效”改造,许多油脂加工厂认识到规模效应,油脂加工厂在不断扩产,浸出油厂规模由原来的30、50、80吨/日向150、200、300吨/日扩大,许多地区开始重视油料蛋白的开发(浓缩蛋白、分离蛋白)和油料资源的综合利用。
 
这一阶段科研以“浸出油厂混合油负压蒸发技术”和“大豆油全精炼技术”尤其受到当时油脂行业的欢迎,其最大的特点是减少蒸汽利用和溶剂消耗、油品质量高等。另外,黑龙江佳木斯三江食品公司引进全套油脂加工设备,如先进的自控系统大型浸出、精炼设备(包括人造奶油等),由此展开的油脂行业“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”,为下一步油脂加工大型化奠定了基础。
 
3、油脂工业由小而全向大型化发展
 
1998年时,随着中国加入WTO,国内油脂行业又重新进行了一轮新的洗牌,一大批国有油脂厂纷纷“合资”、“国退民进”或“倒闭”,ABCD投资疯狂进入中国油脂行业,特别是2003-2006年期间,在我国沿海的大中城市(如大连、天津、日照、汕头、东莞、防城港等)建起了近百家千吨以上的大型油厂,从那时起国外大豆长驱直入进入中国市场,中国大豆进口数量连年递增,2017年达到9535万吨,是国内大豆生产量的6.8倍。因而中国的油脂产品出现了“琳琅满目”的空前繁荣景象。
 
这一时期的主要科技集中体现在油脂加工机械加工企业后来居上,出现了许多大型油脂成套设备的加工厂和工程公司。特别是在油料预处理一些单机设备(轧坯机、破碎机、软化锅、蒸炒锅等)、1000-6000吨/日油脂浸出设备、100-500吨/日油脂精炼设备的加工水平也接近国外水平。
 
4、进入新时代我国油脂行业加入了新的科学元素
 
2008年以后,随着国力的提升,已经达到温饱水平的城乡居民开始关注食用油的营养与健康。人们在追求食用油数量的同时,也对油脂的品种、品质、品牌提出了更多、更高的期望,这一时期,中国增长最快的是亚麻籽油、进口橄榄油和一些中高档的木本油料(如茶籽油、核桃油、牡丹籽油等)。
 
进入新时期,人们对食用油品质的要求不再是“全精炼”中的“五脱”和“六脱”,而是要求对食用油进行“适度精炼”,从而确保食用油中“营养成份”的功能性,对食用油中微量元素、功能性成份和脂质的研究,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。
 
可以说,改革开放40年来,由于中国人口接近“翻番”(由8亿到14亿多),中国油脂行业每十年都会出现不同的特点,即从“计划经济”向“市场经济”的华丽转身,从粗放加工向“提质增效”发展,油脂加工厂从小而全向大型化发展,而“适度精炼”的提出,则是人们从温饱型向营养健康型转化的重要标志。